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注釋:
之:助詞,表示賓語提前的標誌。故「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賓語要提到動詞後,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或:代詞,泛指人或事物。相當於「有人」、「有的」。
師:動詞,學習、師法。
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注釋:
之:助詞,表示賓語提前的標誌。故「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賓語要提到動詞後,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或:代詞,泛指人或事物。相當於「有人」、「有的」。
師:動詞,學習、師法。
〈子產卻楚逆女以兵〉:「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
★語法補充:
1.所+動詞,組成所字結構,為名詞性詞組,故「所壅塞」指「壅塞君王命令這件事」。
2.「不行」前省略了主語「君王命令」,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補出。
2.「不行是懼」的「是懼」是使用語法「無標誌的賓語前置」或稱「無標的賓語前置」。此「是」字當代詞,解釋為「此」,代指上文的「壅塞君王命令這件事」,作動詞「懼」字的賓語,緣此還原為「懼是」。
〈馮諼客孟嘗君〉:「悉來合券」。
要帥帥的觀點:
悉: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全」、「都」。
合券:合驗券契。古人把契約寫或刻在竹木版上,剖為兩半,債權人執左半,債務人執右半,償債時,兩半相合,以為驗證。
〈進學解〉:「名一藝者無不庸」。
名:以動用法(又稱「憑動用法」),以......著名、憑藉......著名。
一藝:名詞,指一種經書。六經亦稱為六藝。
者:代詞,代指「.......的人」。※因為「名一藝」是動詞謂語詞組中的「述賓式造句結構」。
庸:動詞,用。
〈諫太宗十思疏〉:「將崇極天之峻」。
要帥帥的觀點:
1.「崇極」這兩個動詞,非「並列結構」、「述賓結構」、「副述結構(又稱『狀中結構』)」、「述補結構」。(※動詞在漢語語法中稱「述語」。),考察上下文應該是是省略兼語「之」字,即「「將崇(之)極天之峻」。此「之」字,代指「德義」。
2.「將崇極天之峻」直承上文「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此句而來,是指「積德義」而言。
〈吳許越成〉:「邑諸綸」。
邑:動詞,建築城邑。此作動詞的為動用法,為......建築城邑、替......建築城邑。
諸:之於二字的合音。之,代詞,代指「少康」。於,介詞,在。
★語法分析:
因為「諸」字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故句子還原為「邑之於綸」。「於綸」是介賓結構,介賓結構在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作補語外,其餘都要提到動詞前作狀語。
〈觸龍說趙太后〉:「和於身也」。
和:注音ㄏㄜˊ,原形容詞,指「(身體)健康舒適」,此用作動詞,指「(身體)變健康舒適」。
於:介詞,為、為了。
語譯:
〈季梁諫追楚師〉:「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則:副詞,即,就。表示前後兩事時間相距很近。
而:代詞,我。
協:動詞,和合;聯合。
以:連詞,表示順承關係,用於兩個動作之間,前者為後者的方式,後者為前者的目的或結果,相當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