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章》:「此亦妄人也已矣」。
注釋:
此:代詞,如此、這般。
亦:原副詞,解釋為「矣、已經」。此活用為動詞,解釋為「已變成、已經變成、已成為、已經成為」。
妄人:名詞,無知妄為的人。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章》:「此亦妄人也已矣」。
注釋:
此:代詞,如此、這般。
亦:原副詞,解釋為「矣、已經」。此活用為動詞,解釋為「已變成、已經變成、已成為、已經成為」。
妄人:名詞,無知妄為的人。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四章》:「流水之為物也」。
注釋:
之為:助詞,解釋為「無義。賓語前置的標誌」,例如:「《孟子•告子上》:『惟弈秋之為聽。』的『之為』」。
物:動詞,觀察。
也:助詞,用來引起下文。
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論語˙子罕第九篇˙第六章》)
注釋:
固:副詞,原來、本來。
縱:注音ㄗㄨㄥˋ,原為動詞,放縱,言不為限量也。此作使動用法,即「使......放縱」。
《孟子‧盡心上》:「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不:動詞,沒有。
恥:原動詞,指「羞辱」,此作意動用法,指「把......當作羞辱、以.....當作羞辱」。
若:動詞,及、比得上。
何:疑問代詞,那裡、何處。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要帥帥的觀點:
經筆者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之詞條「谿」字,再考察上下文,認為可以解釋為:
1.山谷。
2.山間的河流。同「溪」。
《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注釋:
非:否定副詞,不。
第一個「與」字:音ㄩˇ,介詞,解釋為「跟、和」。
《中庸章句》第十二章:「可以與知焉」。
要帥帥的觀點:
此句省略了主語和賓語,即「可以(之)與(之)知(之)焉」。
第一個之字是主語,代指夫婦,第二個之字是賓語,代指君子之道,第三個之字是賓語,代指君子之道。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語法補充:
1.古代漢語一般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故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補出一個繫詞,即「古者言之不出,(是)恥躬之不逮也」。
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第二篇˙第二十一章》)
注釋:
奚其:疑問代詞,何、那麼、什麼。
第一個「為」字:注音ㄨㄟˊ,判斷動詞,解釋為「是」。
第二個「為」字:注音ㄨㄟˊ,動詞,解釋為「治理、處理」。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章》
注釋:
惡:注音ㄨ,解釋為「如何、怎麼」。
在:介詞,表示處所、位置。
其:注音ㄑ一ˊ,代詞,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代指「梁惠王統治的地方」;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章》代指「滕文公統治的地方」。
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第十六篇˙第一章》
語法補充:
「則將焉用彼相矣」動詞「將」字,考察上下文,筆者認為該字後面省略了代詞「之」字,代指「盲人」,因為「相」字解釋為「扶導盲人之人」;即「則將(之)焉用彼相矣」。
注釋:
將:動詞,解釋為「扶持、扶助」。
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
敢:副詞,表示冒昧。如:「敢請」。
惡乎:注音ㄨ ㄏㄨ,亦作「惡虖」。疑問代詞。猶言何所;什麼;為何;怎麼。※此疑問代詞充當動詞「長」的賓語而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要移到動詞後面,即「長惡乎」。
《論語˙微子》:「見其二子焉」。
解法1.
見:注音ㄐㄧㄢˋ,動詞作使動用法,即「使.......見、讓......見」。
焉:代詞。相當於「之」、「此」。 此代指「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