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編國語修訂本》(網路版)辭條 
「楔形文字」內容錯誤! 
原資料:
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國人拉雅(Layard)在古亞述帝國國都尼尼微發現,為古代西亞一帶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所知以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為最早使用者。以草莖和木頭為筆,書寫在溼軟的泥磚上,筆畫呈楔狀,像釘頭或箭頭。故亦稱為「釘頭文字」﹑「箭頭文字」。之後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西臺人等又相繼沿用數個世紀。 
  
※應修改為:
 
楔形文字在1618年於波斯阿卡曼尼王朝的首都波斯波利斯首次被發現,早前被認為是建築上的裝飾圖形,後來於1657年首度被抄錄出版,但直到1712年,才開始有學者解讀這些失落的古文字。 1765年,德國學者尼布爾C. Niebuhr17331815)在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村莊比希屯Bihitun)發現一個摩崖石刻並拓得銘文摹本,此貝希斯敦銘文引起西方學術界重視。此後經英、法、德、丹麥、愛爾蘭等國的學者們一百多年的鑽研,這種文字才得以逐漸破解,其中英國人羅林森(H. C. Rowlinson18101895)的貢獻較為突出。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5%94%E5%BD%A2%E6%96%87%E5%AD%97#.E8.80.83.E5.8F.A4.E5.8F.91.E7.8E.B0




※教育部國與會的回覆: 

您好:

感謝您來函指教以及您對《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楔形文字」乙詞釋義內容提供之參考資料。

因涉及考古學解讀、事件歷史重要性的認定、與辭典內容修訂,為求謹慎周延,本會業將您的意見錄案列入辭典修訂之參考,將依程序委請學者進行研議進行處置。以上說明供您參考。再次感謝您對本部線上電子辭典的支持與愛護。敬祝 

 順心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敬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要帥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