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里仁》)
★語法補充:
1.古代漢語一般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來幫助判斷。故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要補出一個繫詞,即「古者言之不出,(是)恥躬之不逮也」。
2.「古者言之不出」的「之」字是助詞,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緣此,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賓語「言」要移到動詞後,即「古者不出言」。而「出言」即「說話」之意。
★要帥帥的觀點:
古:形容詞,解釋為「古代,往昔。與『今』相對」。
者:代詞,解釋為「......的人」。
言:名詞,解釋為「話語」。
第一個「之」字:助詞,解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
恥:意動詞,解釋為「以......為恥、把......當作恥」。
躬:代名詞,解釋為「自己」。
第二個「之」字:助詞,解釋為「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形成一偏正結構,作動詞『躬』的賓語」。
逮:動詞,解釋為「及、趕上、達到」。
語譯:
古人不說話,(是)把自己不能達到當作可恥。
※參考資料:
1.要帥帥的部落格文章〈者字分析〉
2.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
3.《新譯四書讀本》(六版三刷,2009年2月),頁106
4.大陸《百度百科》之詞條「取消句子獨立性」
5.大陸《漢語大詞典》
6.竺家寧《漢語語法之旅》,頁287
7.何永清《論語語法通論》,頁171
8.楊劍橋《古漢語語法講義》,頁129、218~219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