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天氣漸漸回溫,正是蚊蟲活躍的最佳季節,因此,民眾紛紛拿出對抗蚊蟲的法寶,其中不外乎有電蚊香、防蚊液、貼片等,但這些常用的法寶們,對人體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會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對此《優活》進一步為民眾追蹤報導。
低劑量電蚊香 用於兒童仍要注意
醫師表示,電蚊香主要是將除蟲菊精吸入紙片中,利用熱氣散發出來,雖然這種低劑量對身體造成的影響較低,但對於呼吸系統易過敏或是氣喘的人而言,該成分誘發氣喘的機率較高,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天氣漸漸回溫,正是蚊蟲活躍的最佳季節,因此,民眾紛紛拿出對抗蚊蟲的法寶,其中不外乎有電蚊香、防蚊液、貼片等,但這些常用的法寶們,對人體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會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對此《優活》進一步為民眾追蹤報導。
低劑量電蚊香 用於兒童仍要注意
醫師表示,電蚊香主要是將除蟲菊精吸入紙片中,利用熱氣散發出來,雖然這種低劑量對身體造成的影響較低,但對於呼吸系統易過敏或是氣喘的人而言,該成分誘發氣喘的機率較高,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現代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開始注重起健康觀念,且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指出,多吃蔬果可降低罹癌的機率,尤其經常吃蔬果的人得病機率較不常吃蔬果的人低2~3倍,因此大家越來越注重蔬果的攝取。
只是,蔬果種類廣泛到底該選擇哪些才能攝取有效的營養成份,其實只要多留意身邊的食材,就算是隨處可見、平凡無奇的它,也能擁有驚人的發現,就好比蘋果,從裡到外處處充滿營養。
蘋果中的特殊成份-果膠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昨天表示,他曾收治一名年僅十四歲就得大腸癌的病例;經追問發現,這名國中生從小就愛吃校門口的香腸小攤,幾乎每天吃,直到出現血便就醫,已屬大腸癌第四期,開刀後的四個月仍告不治。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六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王輝明觀察,近幾年歐美大腸癌死亡率已開始下滑,反觀台灣和鄰近的新加坡,大腸癌病人則是不斷激增,他認為這與華人地區夜市賣油炸燒烤類食物特別多有關,「大腸癌恐怕已取代肝癌,成為台灣的『國病』」。
王輝明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收治一名十四歲國中生,年紀輕輕就因天天吃烤香腸而罹患大腸癌病逝。他說,香腸和臘肉都會添加亞硝酸鹽,但進入人體後會形成亞硝酸胺致癌物,加上肉類經炭火直接燒烤容易烤焦,吃下肚也會引起細胞變異。
王輝明強調,肉類經高溫燒烤,超過攝氏一百五十度兩分鐘,就會產生多環芳香氫化合物,其中的「苯基嘌呤」屬於一級致癌物,而一公斤燒烤牛排產生的毒素,就相當於吸入六百根香菸的致癌物。
加上路邊小吃攤為降低成本,食材到底安不安全,更不得而知。
※讀者的問題:
《新譯古文觀止》(增訂五版)〈與韓荊州書〉
地514頁【注釋22.】原句「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禮」
應改成「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禮」
在坊間大打「抗藍光」或「濾藍光」產品下,「藍光」似成過街老鼠;不過,專家指出,藍光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研究發現,藍光可調節影響生理時鐘的褪黑激素分泌,若長期阻隔藍光,可能造成生理時鐘失調,進而引發憂鬱症等心理疾病。
「抗藍光」是目前眼睛保健最夯議題,「螢幕藍光」最近一直被宣稱為是黃斑部病變的主因,讓很多民眾心驚驚。
1.蓮子:
有助於穩定情緒,對虛煩、驚悸、睡不好的人都有幫助,可和有潤肺潤膚效果的白木耳一起煮成銀耳蓮子甜湯;喜歡吃鹹湯的可以煮四神湯、蓮子排骨湯。
2.甜杏仁:
味甘性平,具有止咳平喘、維繫腸道健康的效果,適合虛勞常咳嗽的人,但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
3.山藥:
國民健康署公布國人減重調查發現,只吃菜肉、不吃飯麵,或只啃水果、不碰其他食物、斷食、吃後催吐等,皆是常見的錯誤減重法。醫師表示,只吃單一類食物,短時間內體重雖掉很快,但難持續,反而易復胖。
國健署針對全台四千多名十八歲以上曾減重的民眾調查發現,採取錯誤飲食方式減重的人真不少,在可複選情況下,三成一受訪者採單一高蛋白、低熱量飲食方式來減重,即忌米飯麵食、只吃菜及肉。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表示,高蛋白飲食減重,除營養不均衡,還可能酮酸中毒,易致腎、腦損傷。
另外,二成五受訪者只吃菜、完全不碰肉;單吃水果來減重者也有百分之五點七;雖然熱量攝取極低,但陳延芳說,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部分脂溶性維生素就無法透過脂肪被身體吸收利用,也會引起肌肉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百分之二點三的人採取極端斷食減重,一下子體重掉太快,有腎、腦損傷的風險;代餐雖宣稱有營養素及熱量管控,但價格昂貴,且膳食纖維攝取較易不足。
急診室經常看到因外傷造成各種大小不一的傷口的病患,有車禍事故導致的擦傷及撕裂傷,也有被器械或刀片引起的切割傷。病患及家屬常常詢問:「我這樣的傷口需不需要打破傷風預防針?」這個疑問,不僅民眾不了解,連大部分的醫護人員也不清楚正確答案為何!因此常在急診簡單詢問最近如果無施打過破傷風疫苗後,便一律對有較明顯傷口的病患給予破傷風類毒素肌肉注射。殊不知該製劑係由培養破傷風梭菌所得的破傷風毒素,經甲醛減毒處理及精製後,以磷酸鋁吸附所得的無菌懸浮液;偶而會發現部分病患在施打後出現疼痛或觸痛的遲發性紅斑、水腫及注射部位周邊硬化的典型局部的不良反應,有些硬塊甚至會持續數個月。
我們先從簡單的認識「破傷風(Tetanus)」開始討論。自希臘的西波克拉底時代就曾對此疾病有所描述,”Tetanus”在希臘字義上就有「伸張」、「僵直」之意。臨床的特色是患者會有全身肌肉疼痛攣縮、牙關緊閉、表情看起來像是種詭異的笑容(痙笑),嚴重的話會有發生咽喉阻塞與急性呼吸衰竭。但是一直到19世紀末才明瞭是由破傷風桿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才是引發其臨床徵狀的元凶。破傷風桿菌是種具有產芽孢的革蘭氏陽性厭氧菌,常存在於土壤、動物及人類糞便於中。該細菌本身並不具感染性,不會藉由人與人或是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染。然而透過撕裂傷、燒傷及一般傷口就容易感染傷口壞死的組織中並分泌神經毒素,這也就是造成肌肉痙攣的主因。潛伏期從1~2天到1個月以上都有,大部分都是在受傷後1~2星期就發病。並不是汙染的傷口才會造成破傷風,也有不少是由輕微、乾淨的傷口所引起的。台灣自1955年起普遍實施白喉類毒素及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種混合疫苗(DTP)預防接種,目前政策規定幼兒應在兩個月、四個月、六個月及一歲六個月接種DTP三合一疫苗,小學一年級時接種白喉和破傷風二合一疫苗,破傷風病例數則自1956年的1,004例,下降1982年的32例,之後每年報告病例數均維持在10例左右,死亡病例也逐年減少至數例(多為五、六十歲以上之老人)。
其實施打破傷風類毒素,目的只是「預防」未來10年內由下一次外傷引發的破傷風,並不是「治療」這一次受傷所潛在的破傷風,而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才是具有「治療」破傷風的效果。無疑的疫苗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久遠而變弱,是否要像有些國家一樣規定每10年就要再打一劑,或是65歲時追加接種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在健保經濟效益上是需要考慮的。況且在最近的權威醫學期刊(註)指出,只要有完成幼兒時期按規定接種的疫苗,對破傷風預防甚至有終生的免疫力,並沒有證據證實外傷後施打類毒素能得到什麼益處。
因此,對外傷傷口建議的策略為:妥善清潔傷口並詳細瞭解疫苗接種史。如果接種史不完全或在10年以上未曾再接種者,才予以施打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以及傷風類毒素疫苗。考量到接種可能引發的不良反應與健保經濟效應,應該要避免不必要的破傷風類毒素使用才是!
(註)Rhee P, Nunley MK, Demetriades D, Velmahos G, Doucet JJ. Tetanus and trauma: 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J Trauma. 2005 May;58(5):1082-8. 外傷科 鄭淵家 主治醫師
以往美國牙醫學會建議2歲以下的幼童以清水刷牙即可,但現在建議,只要第一顆牙齒長出,就可以開始以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