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療保健 (483)
- May 03 Fri 2013 19:28
FB健康文分享7
- Apr 29 Mon 2013 18:03
日搖呼拉圈5百下 女黃體破裂出血
- Apr 29 Mon 2013 18:01
翹腳大NG!梨狀肌症候群拉警報
趕快檢視一下,妳現在正在辦公桌前翹起二郎腿嗎?還是雙腳盤坐在椅子上?或是用單腳壓坐在椅子上,以上三大NG動作,請趕快戒掉了!骨科醫師提醒,有以上不良姿勢的人,不僅容易血液循環不良,造成下肢腫脹,甚至可能產生坐骨的滑液囊炎、梨狀肌症候群,甚至壓迫到坐骨神經,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 Apr 29 Mon 2013 17:58
膠囊藥物拆開服用 恐傷食道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膠囊的藥到底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呢?臨床上,很多病患會將膠囊藥物拆開服用,結果不但無法發揮藥效,還恐傷食道;藥師陳立人指出,膠囊主要是具有不讓藥粉傷害食道的功能,且通常處於體溫約15分鐘後,自然就會溶化,民眾應正確用藥,才能避免傷害。
陳立人藥師說,服用膠囊類藥物時,應飲用冷水或冰開水較為恰當,服用後也應避免直接躺下;尤其若服用後,感到喉嚨內有異物時,應盡快飲用大量冰牛奶或冰水等,才能有效紓緩症狀。
藥師陳立人進一步說明,通常膠囊分為軟、硬兩種,軟膠囊裝液體,硬膠囊則裝藥粉,服用後在人體處於約15分鐘,就能自然融化,不需害怕有副作用,反而將膠囊拆開;此外,且應依照藥性放置在正確的地方,像是怕光、怕潮濕等藥,就應放置於室溫、乾燥處等。
另外,若需服用利尿的藥時,應避開晚上服用,而白天則是盡量不要服用安眠藥等;陳立人呼籲,正確的服用藥物,且懂得儲存放置,才能幫助達到藥效,必要時,也應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才能避免傷害健康。
- Apr 26 Fri 2013 18:27
保麗龍遇熱易釋放毒素 專家籲少用為妙
- Apr 22 Mon 2013 19:36
跳水節目整形勿入 瞬間壓力恐移位
- Apr 08 Mon 2013 17:17
19歲男得乳癌 醫疑豆漿喝多
中國時報【林宏聰╱高雄報導】
年輕男性也會得乳癌!屏東一名十九歲男大學生半年前發現乳房腫塊,切片化驗確定罹患乳癌,可能是國內最年輕的男性乳癌患者。醫師說,這名病患超愛喝豆漿,每天幾乎把豆漿當開水喝,懷疑因此雌激素過量,刺激生成乳癌。
這名男病患就讀南部某大學,半年前發現左乳暈下方有硬塊,至屏東地區醫院檢查,醫師說追蹤觀察即可。但他越想越擔心,日前主動要求做切片,化驗後確定是三陰性乳癌,腫瘤大於二公分,臨床分期為第二期。
懷疑雌激素過量 刺激生成
隨後他轉至高雄長庚醫院,開刀進行根治式全乳房切除,並以輔助性化療預防乳癌復發,目前恢復良好。高雄長庚一般外科醫師吳世重說,病患並無乳癌家族病史,身材中瘦,也不愛吃油炸類食物,引發乳癌的原因令人費解。
- Apr 04 Thu 2013 19:00
掃墓小心染恙蟲! 不治療致死率達60%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清明節忙著掃墓祭祖之餘,小心身處雜草叢生的墓園容易感染恙蟲病!不僅被叮咬的部位形成焦痂、伴隨發燒等症狀,發燒1週後軀幹出現暗紅色丘疹並擴散至四肢,若沒有適當治療,致死率高達60%。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長林國甯說明,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病原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動物宿主以鼠類為主,且恙蟲幼蟲會停留在草叢中,伺機叮咬經過的動物或人類。通常被恙蟲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潛伏期約9-12天,伴隨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及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軀幹會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四肢,於9-10病日消退。恙蟲病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高達60%,但經治療後可將死亡率壓低於5%。
據疾管局資料顯示,恙蟲病病例數於4-5月間開始上升,7月時到達高峰,去(101)年有4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另依99至101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各縣市均有病例分布。
林國甯表示,台北市每年平均15至20例恙蟲病確診個案中,感染原因多為至郊區、山區爬山或掃墓,因此民眾在清明節到郊區掃墓時,需做好自我防護,以避免被恙蟲叮咬。
為防止感染恙蟲病,民眾掃墓時盡量避免進入草叢,在山區活動應穿戴淡色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皮膚暴露處可塗抹經衛生署核可的防蚊液;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做好保護措施,就可減少感染的風險。
- Apr 02 Tue 2013 18:43
美報告:多吃魚活得久
(法新社華盛頓1日電) 美國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年齡65歲和更年長者若食用魚肉,比起不攝取主要存在海鮮的omega─3脂肪酸者,平均多出2年壽命。
報告中說,體內omega─3含量較高的人,整體死亡機率會降低27%;同時因心臟病而死亡的機率,也會比體內omega─3含量較低者降低35%。
相關研究是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科學家領導,報告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Medicine)上。
雖然其他研究早已顯示,omega─3可降低心臟病罹患機率,但此次研究的方法是檢討年長者的紀錄,以確定食用魚肉與死亡機率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瀏覽美國2700名年齡在65歲和更年長者16年來的資料,並排除了食用魚油製劑的對象,以免因服用這種製劑或飲食差異而造成混淆。
- Apr 02 Tue 2013 10:40
寶寶便秘吃蘋果泥 竟致肛裂出血!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家中寶寶若是有便秘問題,可別亂亂吃,以免吃出問題!臨床上,就有一名二歲寶寶,因為便便太硬,媽媽還以為換奶粉所導致,就用蘋果泥給寶寶吃,沒想到連吃二週蘋果泥的寶寶,居然四天都沒排便;媽媽換尿布時,竟發現尿布上有一堆血,才趕緊帶他就醫,原來寶寶是因為便秘到肛裂出血。
收治這名寶寶的開業醫小兒科院長曾俊睿表示,小兒便秘是門診中最常見且讓家長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據估計,在小兒腸胃科門診中,有1-2成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而嚴重的便秘,就可能造成直腸壁裂傷出血。由於蘋果泥是小分子纖維,會吸水份,而且鐵質成分高,反而會有止瀉作用,以致便秘更嚴重,幸好這名寶寶發現得早,經擦拭藥膏,並將蘋果泥改成香蕉泥、木瓜泥搭配使用後,寶寶就恢復正常排便。
曾俊睿醫師指出,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疾病因素外,大多受到遺傳及飲食習慣所影響;門診中經常看到父母因寶寶排便困難,緊張到不斷更換奶粉品牌,或尋找各種錯誤或不當方法,結果可能害寶寶便秘更嚴重。
許多家長常以為寶寶便秘是奶粉泡得不夠濃造成,就把奶粉泡的很濃,想要讓寶寶更好吸收消化;不過,曾俊睿醫師提醒,寶寶長期喝過濃奶粉,反而會造成消化道負擔過重,或造成腎臟負擔過重。
曾俊睿醫師並強調,有些家長習慣到藥房買灌腸劑給寶寶通便,但長期如此,卻會造成寶寶肛門括約肌缺乏自主性,日後會依賴通便才能夠解便,也是不當的處理方式;另外,也常有家長會自行購買整腸藥物或成藥,這都可能造成寶寶中毒意外,而且讓便祕更加惡化。
- Apr 02 Tue 2013 10:39
燒不退就吃藥? 小心寶寶患「藥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發燒不一定要吃退燒藥!寶寶發燒時,很多家長會因為緊張,習慣在第一時間餵服退燒藥品,如果一兩個小時後沒退燒,就會再次餵服,以為這樣就能加強退燒效果。甚至有些家長基於方便,會直接將成人用的藥品減量給幼兒服用,但這樣很可能就會因用藥過量,造成嬰幼兒「藥中毒」。
基金會指出,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在38度以上,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免疫系統正在發揮功能對抗入侵的病原,適度發燒可以增強免疫力,所以不一定要馬上吃藥退燒。
一般來說發燒可以分階段處理,基金會表示,倘若體溫未達39度,可以先用「物理性」方式降低體溫,例如調低室溫、保持通風、冰枕,以及洗溫水澡等方式輔助退燒。很多阿嬤會選擇古老偏方「酒精擦澡」幫寶寶退燒,但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建議,「酒精會引起血管收縮,阻礙散熱,而且若寶寶不慎吸入還有中毒之虞」。如果體溫持續升高,可以考慮用藥,但要注意劑量和用藥間隔。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家長,讓嬰幼兒用藥前,一定要了解藥品的作用和成分,而且盡量選擇兒童專用製劑(糖漿藥水),以避免藥品磨粉後可能導致的藥效不佳、分裝不均、劑量錯誤、交叉污染、容易變質等用藥安全疑慮。更重要的是,用藥前應先詢問醫師、藥師,以免使用錯誤藥品或用藥過量造成危險,服用後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 Mar 28 Thu 2013 08:24
正確使用漱口水 未滿6歲兒童不宜使用
- Mar 27 Wed 2013 19:54
吸食安非他命 易致肺動脈高壓恐活不過三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吸食安非他命可能造成肺動脈高壓,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年?日前,奇美醫院收治一名四十四男性病患,因為呼吸喘、全身水腫、無法躺平已3天,在急診的胸部X光檢驗發現心臟異常腫大合併肺積水、腎功能不全及心臟酵素升高。但他卻否認,有任何特殊病史,而在醫生進一步檢查之後,發現男子有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情況。另外,經醫生進一步追查後,男子終於承認有長期施打安非他命的情形。
打安非他命會造成肺動脈高壓?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畊緯表示, 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發現此病人有長期施打安非他命的情形,因為很多文獻都有發表過吸食、施打安非他命而造成肺動脈高壓,可能的致病機轉是它會讓人體增加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進而讓肺部血管收縮和血管平滑肌增生,最後使肺動脈的壓力升高。
他解釋,肺動脈高壓在症狀上,最主要是活動時會引發呼吸喘,而且喘的情形是慢慢變嚴重,一個病人常常會因為驚覺不能再做到以前可以輕易做的活動才會感到不對勁。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胸痛、疲累、昏沉沒精神、突然暈厥及下肢水腫。
而在治療上,由於多數肺動脈高壓病人最後常死於右心衰竭,現今肺動脈高壓的治療策略主要以降低肺血管阻抗(PVR),從而減少右心室後負荷(afterload)為目標,不過多數肺動脈高壓病人的預後並不佳,平均餘命約2.8年。因此,如何能進一步提升肺動脈高壓病人的存活年限與改善長期存活率,還有待更大規模且前瞻性的研究出現。
(資料來源:由奇美醫院第五十七期電子報提供)
- Mar 27 Wed 2013 19:53
1小時喝完1瓶58度烈酒 2少強灌高粱 國一女命危
中國時報【蔡依珍、甘嘉雯╱桃園報導】
趙姓國一女學生二月廿二日晚間疑心情不佳,在鄰居邱姓、蔡姓少年慫恿下,一小時內喝完一瓶七百毫升紅麴高粱酒,旋即嘔吐、癲癇,陷入昏迷。署桃小兒科主任裴仁生表示,女學生到院前沒有生命跡象,血液酒精濃度約為正常值的廿、卅倍,疑為急性酒精中毒,急救後恢復呼吸心跳,目前昏迷指數三。
家屬質疑邱姓少年想對女兒亂來,才企圖灌醉。警方依強制罪、過失重傷害罪嫌,將邱姓、蔡姓兩少年函送法辦。
十五歲趙姓女學生,二月廿二日晚間八時許獨自在家喝罐裝啤酒,不久住隔壁的邱男(十八歲)和蔡男(十五歲)來訪,邱男嫌啤酒怎夠買醉,提議以高粱助興。蔡男隨即返家拿來一瓶五十八度的紅麴高粱,三人連同趙女同母異父弟弟羅男(九歲)一起閒聊,席間邱男滴酒未沾,頻頻命蔡男與趙女乾杯。
四人後來轉往邱姓少年家中續攤,並將高粱帶去。警方調閱監視器發現,當時趙女已腳步踉蹌,但仍可自己行走。
- Mar 27 Wed 2013 18:21
《吃魚好處多》性也分寒熱 選食依體質
吃魚可配合個人不同體質,選擇適合的魚肉做為調補。中醫師鄭集誠表示,就中醫觀點,可將魚類性質分為「熱性」以及「寒性」的差異。熱性的魚適合體質較「偏寒」者,做為溫補幫助;而屬於寒性的魚則適合偏「燥熱」體質者食用。
中醫師鄭集誠表示,魚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若就食材特性而言,可分為熱性以及寒性。熱性也就是溫補性,如養殖類的魚即是這類魚種,包括鯉魚、鯽魚、吳郭魚、鱒魚等都是,適合像是手術後、女性產後或者平常體質偏「虛證」者;如失血多,疲勞,氣色蒼白者,說話有氣無力者,都有助於「補虛」調理。
- Mar 26 Tue 2013 18:45
6個月大嬰兒 才能餵固體食物
- Mar 23 Sat 2013 17:08
口交罹口咽癌 比菸酒還厲害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科學家提出警告:因口交而散布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已變成五十歲以下人口罹患口咽癌的主因,比抽菸、飲酒的影響更為嚴重。
- Mar 22 Fri 2013 19:34
常喝濃茶小心 牙齒掉光光
喝大量濃茶,竟然會變成「鋼鐵人」,牙齒還會掉光光?
美國一名四十七歲婦女近二十年來每天習慣喝一大壺濃茶,最近五年,她老感覺下背、手臂、腿部與臀部骨頭都非常疼痛,所有牙齒也因過於脆弱而掉光光,醫師一直找不到病因,後來為她驗血、照X光檢查骨頭,發現她血液中的氟化物濃度偏高,骨質密度也是異常緊密,其硬度比一般人多七倍之多,簡直就像鋼鐵一般。這名婦女停止喝茶後,疼痛症狀便逐漸消退。
這個特殊病例於昨(二十一)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這名婦女五年來一直飽受疼痛折磨,加上牙齒一直掉,她很擔心自己得癌症,所以希望醫師找出病因。美國亨利‧福特醫院骨骼與礦物質研究實驗室主任蘇德哈克‧拉歐醫師負責收治這位患者,醫師觀察X光片發現,她的骨頭異常堅硬,但並沒有疾病病徵,且血液含有高濃度氟化物。
醫師追問發現,這名婦女每天會用一百到一百五十個茶包泡一大壺濃茶,然後全部喝下肚,茶水帶有氟化物成份,這種喝法等於每天攝取二十毫克氟化物,她血液中的氟化物濃度為每公升零點四三毫克,正常人每公升血液中的氟化物濃度多在零點一毫克以下。醫師懷疑,這名婦女症狀是大量喝茶引起。
- Mar 22 Fri 2013 08:52
FacebooK上健康文分享1
【轉發分享】
● 再餓也別急著吃--空腹不能食用的11種食品
飢不擇食”,是說人餓的時候,食欲強烈。但是如果抓到什吃什,急於填飽肚子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有些食物是不宜空腹食用的,否則會給你的健康埋下隱患。
一、牛奶、豆漿:這兩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空腹飲用,蛋白質將“被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起不到營養滋補作用。正確的飲用方法是與點心、麵餅等含麵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後兩小時再喝,或睡前喝均可。
二、優酪乳(優格):空腹飲用優酪乳,會使優酪乳的保健作用弱,而飯後兩小時飲用,或睡前喝,既有滋補保健、促進消化作用,又有排氣通便作用。
- Mar 20 Wed 2013 20:50
搖嬰小心! 2歲以下嬰兒扶頭肩頸避癱瘓
根據統計,台灣近5年就發現有15件「嬰兒搖晃症候群」,導致小孩半身癱瘓,嚴重甚至會死亡,醫師提醒,嬰幼兒在2歲前頭頸部肌肉還在發育中,不管是左右搖或是上下搖,都容易導致嬰兒受傷,所以抱小孩一定要固定好「頭肩頸」,1名2歲多的男童,1年前在保母家撞傷被送醫,但醫生卻診斷出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懷疑是被不當搖晃,導致他到現在不只半身癱瘓,連爸爸媽媽也不會叫。
2歲多的臣臣,就像其他小孩一樣可愛,但得隨時戴著安全帽避免碰撞,因為他左眼失明,左側肢體發展受損,學習認知有障礙,是「嬰兒搖晃症候群」。臣臣媽媽:「他會口齒不清,只會說『愛』、『好』,可是其他部分方面,連『媽媽』、『爸爸』都講不清楚,是我們家第一個孩子,我們都很愛很愛這個孩子。」
臣臣1歲多時,保母說是跌倒撞傷,送醫才發現是嬰兒搖晃症候群,差點連命都不保,為了籌復健醫藥費,父母得要南北奔波,醫師表示,2歲以下嬰幼兒頭頸部肌肉很脆弱,所以像是這樣左右搖晃,不行,上下拋接也不行,即使是坐在肩膀上也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