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連詞和副詞的區分:
1.依其出現在句子的先後,「副詞」一定是跟著謂語走,是屬謂語的一部份;「連詞」則獨立於句子之外。
例子1:「其子趨而往視之,苖『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此例中的「則」字可以移到苗字之前,意思不變,即「其子趨而往視之,『則』苖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例子2:「靖驟拜,『遂』環坐。(〈虯髯客傳〉)」,此「遂」字前省略了主語,主語是指「李靖一行人」,即「靖驟拜,(李靖一行人)『遂』環坐。(〈虯髯客傳〉)」;不可以把「遂」字放在補出的主語之前,因為主語「李靖一行人」是名詞詞組,副詞不能修飾名詞。
例子3:「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馮諼客孟嘗君〉)」;此例「於是」可以出現在句首,也可以挪到主語和謂語之間,即「馮諼『於是』不復歌。」這樣也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知道「於是」不是跟著謂語走的,所以「於是」是連詞。
例子4:「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司馬光〈訓儉示康〉)」;此「然後」前面省略了主語,主語是指「士大夫之家」,即「常數月營聚,(士大夫之家)『然後』敢發書。(司馬光〈訓儉示康〉)」;可以把「然後」移到主語之前,即「常數月營聚,『然後』(士大夫之家)敢發書。(司馬光〈訓儉示康〉)」,因此可以知道「然後」不是跟著謂語走的,所以「然後」是連詞。
例子5:「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史記˙蕭相國世家》)」,此「乃」字不能挪到主語高帝前,所以「乃」字是副詞,跟著謂語走。
例子6:「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性》)」,此『輒』字不能挪到主語歆之前,所以「輒」字是副詞,跟著謂語走。
例子7:「我看見了他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胡適〈母親的教誨〉)」,此「便」字前面省略了主語,主語是「我」,即「我看見了他的嚴厲眼光,(我)『便』嚇住了。(胡適〈母親的教誨〉)」;此「便」字不能移到主語我之前,所以「便」字是副詞,跟著謂語走。
例子8:「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走。(朱自清〈背影〉)」,此「就」字前面省略了主語「他」,即「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他)『就』送我走。(朱自清〈背影〉)」;此「就」字不能移到主語之前,所以「就」字是副詞,跟著謂語走。
例子9:「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琦君〈髻〉)」,此「亦」字是副詞,因為它跟著謂語走,無法獨立於句子之外;按《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之詞條「亦」,只有解釋為「副詞,相當於『也』、『也是』」比較通順。
2.綜合上述,可知連詞的位階比副詞高。


※補充:
例子1:「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馮諼客孟嘗君〉)」這裡的順承連詞「於是」是屬於「複合詞」;「於是」二字表面上來看「於」字是介詞性的語素,「是」字是代詞性的語素,因為漢語裡的介詞,有很多都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所以介賓結構可以看成廣義的「述賓結構」,因此「於是」可以看成是「述賓式複合詞」,但是這裡的「於」字本來是名詞,解釋為「古文本像烏形(烏鴉飛的樣子),本義是烏鴉」,後來被假借用作介詞。
例子2:「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司馬光〈訓儉示康〉)」;「然後」的內部結構,「然」字為代詞,解釋為「如此、這樣、這般」,「後」字為副詞,解釋為「而後」;因此「然後」是造句式複合詞。


★參考資料: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放式課程/國文文法97(下)/楊如雪教授/8.常見的複句-聯合複句/一、順承複句(一)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放式課程/國文文法97(下)/楊如雪教授/8.常見的複句-聯合複句/二、順承複句(二)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eXPU_F99o
4.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之詞條「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要帥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