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來源是植物、動物和礦物類等天然產物,西藥的來源主要有微生物、具藥理活性、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學物質。當中藥和西藥併用時,我們最關心地就是中西合璧能不能相得益彰,發揮一加一大於(或等於)二的效果?或者是適得其反,讓藥效大打則扣?抑或是「加倍奉還」、增加不願看見的不良反應機會風險?

曾有統計指出國人逾七成在生病的時候,會選擇併服中藥和西藥,如此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儘快地恢復健康;然而,對我們的身體而言,不論是服用中藥或西藥,都算是外來物質,中藥和西藥一塊兒、或分批地吃進肚子裡,身體不會有所分別,讓中西藥各走各的路,全都會被相同的對待。所以,中西藥併用的結果未必能盡如人意,千萬不要未經醫師評估,就一廂情願、自作主張地混用。


如果,我們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可以得知最常見的提問就是當中藥和西藥能否併服?若能併用,要間隔多久吃藥?甚至連中藥和西藥服用的誰先吃、誰後用?也各有說法。

中藥和西藥能否併服?不僅是民眾,連醫師、藥師也很重視,可惜地是,許多藥物都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綜觀體內或體外、動物或人體實驗,目前以影響血液凝集、心跳節律、治療癲癇、身心疾病和影響肝臟代謝酶(酵素)相關的中西藥物研究比較多。

針對中藥和西藥併用要間隔多久的提問,網路上有間隔三天、兩小時、一小時和半小時等等,讓人無所適從的回答。但遵照此法,只能避開中西藥在腸胃道狹路相逢,也就是物理化學反應,降低對藥物吸收的影響。

一般而言,間隔一段時間服用,可以避開冤家路窄所衍生的三大困擾:(1) 酸鹼中和:酸性藥物容易在胃中吸收,鹼性藥物則需在腸道吸收才會增加,當不同酸鹼性的中藥與西藥併用時,就容易造成酸鹼中和反應。如:山楂、川芎茶調散、五味子、生脈散、或烏梅等,會與制酸劑產生中和反應而失效。(2) 水解反應:像是含有皂苷的人參、三七、遠志、和桔梗等中藥,在酸性的環境中,很容易因為酶的催化、起水解反應而失效。(3) 螯合沉澱:含鈣、鎂、鐵等離子的石膏、磁石等,可能與藥物(如四環素)結合,產生螯合物;含鞣質的大黃、虎杖等,可能和紅黴素、維他命B群等藥物產生沉澱。

再者,中西藥物間的交互作用還有藥理層面的考量,尤其是藥物代謝的過程,憑靠間隔時間服藥是無法閃躲的。諸如:川芎、丹參、生化湯、白芷、通草、逐淤湯、復元活血湯、當歸、銀杏葉等會加強抗凝血藥物「苯甲香豆醇」(Warfarin)作用;車前草、東洋參、高麗參則會降低「苯甲香豆醇」的抗凝血作用。土茯苓、大黃、金銀花、黃耆、黃連可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因此加成作用影響下,可能需要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五苓散、六味地黃丸、車前子等具利尿作用,服用利尿劑的患者也需要調整劑量。桃仁、白果、杏仁、木薯、枇杷葉等含氰苷類中藥與中樞抑制劑、中樞鎮咳劑、鎮靜安眠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增強呼吸中樞抑制作用。

芍藥與止吐藥「美多普胺」(Metoclopramide)作用相反;甘草中的甘草苷會抑制類固醇代謝,而增加類固醇濃度,造成納水滯留之水腫,致使血壓不易受控制;銀杏葉與阿斯匹林同樣作用於血小板,增加腸胃道、眼前房、腦血管出血的可能性;保和丸、神麴、麥芽中的消化酶會受到磺胺類等抗微生物製劑所抑制,造成中西藥療效都變差,這些都是已知需要避免併用的實例。

此外,中西藥併用所引發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也陸續披露,例如:同時服用黃耆與口服降血糖藥物造成嚴重的低血糖,導致腦病變損傷;更有人服用銀杏與抗凝血藥物造成手術後傷口出血不止等。

關於中藥和西藥的交互作用查詢,約於十年前中醫藥司(當時為中醫藥委員會)便已建置,中草藥可輸入中文或英文,而西藥只能輸入英文學名;藥名輸入後,按下「開始查詢」即可,可供民眾瀏覽參考、與醫師或藥師交換意見。最後,建議您在不確定中藥和西藥能否逗陣做伙呷的狀況下,從中藥或西藥治療中二選一,總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 高雄榮總社區健康簡訊。2014;56:3-4。



胃藥配中藥?小心交互作用!.png 



※資料引用網址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phar.tw/photos/a.17616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要帥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