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運動有益,但「過動」當心傷膝蓋!52歲的運動熟男彭先生,年輕時就是名拳擊選手,打拳擊超過十年,平常也愛跑步及爬山,半年前雙腳膝蓋突然出現腫脹、變形,吃止痛藥及打玻尿酸都無效,最後連腰背都疼痛難耐,險成軟腳蝦,無法行走,到骨科檢查,確診是膝蓋軟骨嚴重磨損引起的髕股骨關節炎,換人工關節。
動太多、動太少都不好,台安醫院門診統計,隨著入秋氣溫降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也激增3成,天氣一冷,窩著不動,讓原本就有問題的關節更僵硬、血液循環更不好。
台安醫院骨科醫師劉華昌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老年人當中,每10人就有8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秋冬氣溫下降時,膝蓋活動就喀喀作響,尤其上下樓梯、拜拜、起身或蹲廁所,不但疼痛難耐,嚴重還會變形,只好拼命吃止痛藥或保健食品,效果不好的病患只能接受手術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專利,臨床發現,越來越多3、40歲的男女患者,反而因為肥胖、過度運動、搬重物或經常穿高跟鞋等因素,讓膝蓋長期飽受過度承重,造成軟骨磨損,引發關節炎或髕骨疼痛。
劉華昌表示,膝關節位於人體的大腿及小腿之間,由股骨、脛骨及髕骨組成,「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呈倒三角形狀,由於位於膝蓋前方,上下樓梯、運動跑步,或蹲或跪,都會增加髕股骨關節負擔,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外側軟骨磨損,引起疼痛。
如果膝蓋出現疼痛,到醫院照X光卻查不出問題,就得進一步評估髕股骨軟骨的磨損嚴重度及間隙變窄情況,藉此診斷是否罹患髕股骨關節炎。
治療髕股骨關節炎,劉華昌指出,除了採保守治療,藉由強化四頭肌力量強度及減重方式來減緩疼痛之外,也可以考慮以微創手術進行新一代髕股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與傳統開刀不同,傷口僅約5至8公分左右,手術僅約30分鐘,由於血管破壞少,不需要輸血,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復健,通常都能恢復正常走路、運動等生活功能。參考資料:網路新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