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的問題:

《教育部重邊國語辭典》(網路版)之辭條「藩籬之鷃」解釋有誤!

「藩籬之䳛」原「䳛」解釋為「麥收的候鳥。」應改成「鳥名,也作『鴳』,俗稱『鵪鶉』。」

 

 

參考資料:

1.《新譯古文觀止》(增訂五版)第274頁,注釋21.

2.《在線新華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5/213953.html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218650.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回覆:

敬啟者:

 

您好!感謝您對《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以下簡稱「本典」)的愛用。

 

所詢關於「蕃籬之鷃」之「鷃」字釋義問題,茲回復如下:

 

經查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字「形體資料表」所收之字書,明代《正字通》釋為小雀也,清代《康熙字典》引《禽經》:「鷃,候鳥也。……趨民收麥行者,以為候。」故「蕃籬之鷃」之「鷃」字,本典據文獻資料釋為「麥收的候鳥」。

 

本典「鴳」字之說明「鴳」亦作「鷃」至於所提「鴳」俗稱鵪鶉」,本院已錄案將循辭典修訂程序列入參考,在此感謝您所提供的訊息

 

以上說明提供參考。未來若有其他語文相關問題,歡迎繼續利用本院維護管理之教育部線上辭典,並請不吝賜教。敬祝

 

順利平安

 

 

 

 

 

 

國家教育研究院 敬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要帥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