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問題:

2011國文(測驗)第一堂的課程隨堂板書好像有寫錯

隨堂板書第1頁

「彤管」:貴公司隨堂板書寫「古代女人畫眉毛的畫筆」

可是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的詞條「彤管」

第一個解釋「一種紅管的筆。古代皇宮內的女史,以此記錄后妃的事蹟。以紅色表赤心公正。」而且該詞條的所有解釋跟超級函授的板書「彤管」的解釋不同!

再請看《成語典》(網路版)的資料

 

題辭

彤管流芳

使用場合

哀輓題辭/女喪通用

釋義

用於哀輓女性喪者通用的輓辭。彤管,古代皇宮內的女史,以紅管的筆記錄后妃的事蹟。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孌,貽我彤管。」或以為語出《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序》:「女史彤管,記功書過。」

附錄

常用題辭表

 

請問?

1老師正確?

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與《成語典》(網路版)正確?

參考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與《成語典》(網路版)

 

 

 

●金庸老師答覆如下:

彤管,《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彤管即丹荑、茅芽,似管而色微赤。古來研究《詩》者之解釋不一,眾說紛紜,約指為四物:筆管、似笛之樂器、紅管草、盛放針線的管子;然考察國風多是各地之民間歌謠,彼時尚未有專記女史之筆,是以當作「一般畫眉、塗粉之畫筆」較貼切。由於《毛傳》及《鄭箋》均指以「彤管,赤管筆,古代女史以彤管記事。」《後漢書‧皇后紀序》亦載:「女史彤管,記功書過。」在禮教的社會裡,遂多以史筆看待。惟此詞專以指女性,不得用於男性。

經查歷來有關解《詩經》之注疏(如:〈詩序〉、《毛傳》、《鄭箋》、《詩集傳》……)及相關書籍(包括:《大戴禮記》、《三禮》、《春秋三傳》、《漢書》……)記載,在距今3000年前之《詩經》流傳時代,尚未有專記女史之彤管筆,此乃進入史學時代(西漢)之後,方有之物,且係專門紀錄后妃之事。

《詩經》之風詩,多為各地之民間歌謠,亦即大多是閭里巷弄、桑間濮上、荒野田渠等地,男女吟唱之詩,與後世所謂「記載歷史」無關;再縱觀根據後世說《詩》者之說法,此物有四種說法,大致上看,均說得通,惟由個人認定。

西漢大儒董仲舒嘗言:「《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如所言,各家之說解不同,自然造成多層面之意義。倘堅持認為是「紅色的史筆」,自無不可;不過,務必是跟女性相關,不得用於男性。

 

 

※《詩》無達詁:

解釋1.

引用李敖先生的一段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叫「詩無達詁」?就是「詁」啊是正確的、唯一的解釋,凡是寫了詩以後,這詩本身的彈性很大,它的解釋不是唯一的解釋。雖然不是唯一的解釋,可是我認為戈正銘教授的解釋比我的解釋還好。所以今天我願意公開表示說,我的解釋不好,他的解釋比我好。

●參考資料:

http://creazywang.bookse.net/laugh/20060506/20060506.htm

 

解釋2.

這是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觀點。在其《春秋繁露‧精華第五》的著作中,有「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句。「詩無達詁」一語,是說我們對《詩經》的理解,是無法通達於以今語釋古語;或是對《詩經》的解釋無法或難以做出通達、確定的解釋,難以取得共同的見解。為何如此?

因為這是對「作品」賞析的審美過程。是要我們體驗「作品」中的美感經驗啊!而非單純的字詞、語言、解釋、翻譯的層次。而是要透過我們純真善良的心靈,體會生命中的美好境界。

生活中有詩歌相伴是一種幸福,讓我們分享詩人們敏銳的智慧,真摯的情懷,崇高的品格和純潔的心靈,讓他們走進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像詩歌一樣的美好真摯。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41703544

 

 

達詁:

肯定確切的解詁。

「解詁」:音ㄐ一ㄝˇ ㄍㄨˇ亦作「解故」。註釋。

●參考資料:

《漢典》(網路版)

 

 

達占:

確定無疑而為天下共同認可遵守之卜辭。

●參考資料:

《漢典》(網路版)

 

 

※達辭:

確定無疑之言辭。

●參考資料:

《漢典》(網路版)

 

 

※「洵」:音ㄒㄩㄣˊ,副詞,真實、確實。如:「洵屬可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要帥帥 的頭像
    要帥帥

    要帥帥的閱讀筆記&網路健康文分享

    要帥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